图片由网友“山河永慕”提供
鲜肉月饼(苏式月饼)
当秋风渐渐吹起时,空气中飘来了香甜的月饼味道。在苏州,最受欢迎的月饼从来都是鲜肉馅的,它们的外皮酥脆有嚼劲,一口咬下去就会掉下一片片的碎屑。外层的酥皮散发着烤焦的香气,而内层的酥皮则被鲜肉的汁水所渗透,这两种不同的口感在口中交融在一起,实在是难以言喻的美妙。
苏式月饼制作技艺实际上是古代人民的集体智慧结晶,源于唐朝,盛于宋朝。直至清乾隆三十八年稻香村的出现,这项技艺才开始真正被收集、整理、改良、创新、传播。
苏式月饼制作区域为江浙沪三地,传统的正宗技艺保留在苏州。此项技艺技的基本内容包括:选料、初加工、擦馅、制皮、制酥、包酥、包馅、成型、盖章、烘烤、包装等等过程。
水红菱
苏州的菱角有多个品种,但最受欢迎的是水红菱,被人们称为“苏州红”。水红菱的壳软薄且含水量高,肉质细嫩,散发着清香甘甜的味道。用水红菱制作的菱粉细腻滑爽,是淀粉中的佳品,非常适合用来制作苏式传统的细糕点。即使错过了那鲜甜的嫩菱角,还可以将老菱带壳煮熟,它的口感糯而清香微甜,苏州人称之为“水栗”,也具有独特的风味。
鸡头米
苏州种植鸡头米的历史,可以远远地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,说起来,最早还是用来赈饥的,所以叫“饥豆”,因为晒干了可以保存很久,是天灾后饥荒时苏州人的“救命粮”。种植的地方,大抵在以娄葑、跨塘、车坊为多。其中,又以娄葑黄天荡所产为最佳,称为“南荡(塘)鸡头米”。南荡即历史上姑苏吴郡娄葑群力村民聚居之地,世代沿袭种植芡实,是我国唯一的南芡产地。所以明代《吴邑志》载:“芡出黄山南荡。”
鸡头米的正名其实叫芡实,是一种睡莲科植物芡的成熟果实,生长在荷塘里,是江南“水八仙”之一,初采的果实形似鸡头,而剥制出的籽粒白皙如米,所以被大家称为 “鸡头米”。
碧螺春
碧螺春茶碧螺春茶具有特殊的花朵香味。碧螺春茶制作要求很高,早春时期,茶芽初发,芽尖部分,即“一旗一枪”不超过2厘米时采摘下来,经过杀青、烘炒、揉搓等一系列特殊工艺加工而成。茶叶含有的鞣酸,能杀灭多种病菌。
碧螺春茶已有1000多年历史,当地民间最早叫洞庭茶,又叫吓煞人香。相传有一尼姑上山游春,顺手摘了几片茶叶,泡茶后奇香扑鼻,脱口而道“香得吓煞人”,由此当地人便将此茶叫“吓煞人香”。到了清代康熙年间,康熙皇帝视察时品尝了这种汤色碧绿、卷曲如螺的名茶,倍加赞赏,但觉得“吓煞人香”其名不雅,于是题名“碧螺春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