苏州人过端午节很讲究,也很特别。除了赛龙舟、吃粽子,人们还要在端午这一天开展各式各样的活动。
裹小脚粽品“五黄”
苏州人过端午,不能不先提吃粽子。以前,每到端午节前夕,在苏州小巷深处,朱门半掩,厅堂里妯娌婆媳团团围坐,或者在巷口路边,几张小藤椅围拢来,满目青绿的箬叶、晶莹的糯米。傍晚时分,小巷里粽香四溢,还有邻居互相端碗送来送去,交流各家手艺,这是现代人生活里难得的悠远古风。其中,小脚粽更是沿袭了此古风,也是苏州人至今还津津乐道的佐餐美食。白居易在《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》诗中,曾经满怀感慨地回忆起苏州的这一风味:“忆在苏州日,常谙夏至筵。粽香筒竹嫩,炙脆子鹅鲜。”
许多苏州老人的童年记忆中,在端午这一天要吃“五黄”,为家人祈祷一个无恙的夏天。“五黄”指黄鳝、黄鱼、黄瓜、咸蛋黄及雄黄酒。说起雄黄酒,跟苏州关系极深。民间传说白娘子在端午喝了雄黄酒现出原形,吓住了许仙。这个故事的原形《白娘子永镇雷峰塔》,在明朝苏州人冯梦龙写的《警世通言》里第一次出现。而清代《清嘉录》中还记载了雄黄酒能驱“五毒”,将雄黄研磨成粉末,把菖蒲的根切碎,泡在酒里,叫作“雄黄酒”。
插石榴花挂菖蒲
除了吃粽子、品“五黄”,苏州人过端午时还要在家里准备特别的物品。五月初五,俗称端五。这一天,要在瓶中插上蜀葵、石榴、蒲蓬等,妇女在头上插艾叶、石榴花,称为“端五景”。对此,《昆新合志》有记载,而且《清嘉录》对“端五景”及“端阳景”也有专门的记载。
端午节时,天气转热,空气潮湿,百毒齐出,蚊虫滋生,疫病增多。苏州人会在家门口挂上艾草、菖蒲和大蒜,并将艾草、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,再插或悬在门上,用来杀虫驱毒。据悉,艾草的茎、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,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,可驱蚊蝇、虫蚁,净化空气。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,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,是提神通窍、健骨消滞、杀虫灭菌的药物。而且菖蒲的叶子形状似剑,以前民间称之为“水剑”,说它可“斩千邪”。菖蒲身上这层驱邪避害的文化含义,也使它成人们过端午节时必不可少的一件物品。
身佩饰物以避邪
苏州人过端午节很讲究,同时也很特别。除了在门前放置特别的物品,身上也要佩戴特制的香囊。以前,人们缝制非常小的绣囊,类似荷包的形状,里面装上雄黄,叫作“雄黄荷包”。现场,居民方菊英还把铜钱系上彩色的丝绒,“把它做成五色符,就叫作‘褭绒铜钱’。”《清嘉录》中记录了这两种饰物都是系在襟带上,用来避邪。此外,清代吴曼云《江乡节物词》中还有《咏网蒜》:“不随葱薤付兰锜,网结千丝压线迟。绝似帘波垂影处,误他银蒜入罘罳。”居民姜东红介绍,选择不分瓣的大蒜,编结线网将蒜装在里面,系在身上做装饰,叫作“独囊网蒜”。“苏州人家会找来独头蒜,结线网装好给小孩佩带。”
此外,旧时江浙一带端午时妇女要佩带一种叫“健人”的饰物,据说有驱邪辟疫的作用。它用金银丝或铜丝金箔做成,形状为小人骑虎,可以插在妇女发髻,也用以馈送。对此,《清嘉录》记载有专门的记载。